馬戲班 The Circus Theatre Group
  • 關於馬戲班
  • 演出
    • 離境大堂
    • 墨迷宮
    • Father in the Hole
    • 再見。貝克特
    • 逆水行
    • 窒道
    • 導演沙龍
    • 叩問
    • 坑爹啦 之 死唔斷氣
    • 坑爹啦
    • 傻姑娘與怪老樹
    • 灰闌珊
    • 南京‧淘盡愛‧英雄
  • 課程
    • 心體一技 表演研習工作坊 2020-2021年度課程
    • 心體一技 表演研習工作坊 2018-2019年度課程
    • 心體一技 表演研習工作坊 2016-2017年度課程
    • 第二屆Psychophysical 表演訓練課程 2014-2015年度課程
    • 第一屆Psychophysical 表演訓練課程 2013-2014年度課程
    • 叩問系列 -「由身心而發」的肢體經歷
    • 叩問系列 -​ 何應豐x馬戲班:舞台上的(不)完全書寫
    • 自我發現 ‧ 潛修閉關體驗營
    • 當代導演工作坊
    • 演者短期課程 - A. 戲劇形體訓練 | B. 聲音與語言入門工作坊
    • 全方位的戲劇訓練 系列 1) 2) 3)
  • 教育
  • 藝術與社會
    • 《身體其實比你更懂得創作》(文:梵谷)
    • 《形體戲劇:並非如你所想的一樣》(文:梵谷)
    • 《心體一技》(文:梵谷)
    • 《Psychophysical Acting -拋開技術,返回原點》(文:黃家駒)
    • 《太極,作為一種武術、表演訓練與藝行》(文:黃家駒)
    • 《甚麼樣的導演就需要懂得甚麼樣的演員訓練》(文:梵谷)
    • 《解構 Psychophysical 表演訓練》(文:梵谷)
    • 《Psychophysical Acting 如何回應時代、市場和你的需求》(文:黃家駒)
  • 聯絡

藝術與社會

叩,含尊敬之意。
我們尊敬我們的生命,
​我們把生命當做藝術來看。
我們想打破約定俗成,衝破限制,
​從藝術角度重新反思生命的議題。

我們生存於這個世界上,活出自己的生命時,你還記得你有為生命問過些什麼問題嗎?
我們甚麼時候開始喪失了問問題的能力?或是,沒有留意到生命的存在?
​因為習慣,我們遺忘了對生命的反思;因為約定俗成,我們忘記了還有別的路走;​因為遵從,我們扼殺了顛覆所帶來的新生命。

我們希望,以「叩問」的專題,或多或少能讓人們心中泛起漣漪,一些衝擊著人們生命的漣漪,反思我們對生存與生活的態度。
​
這,是生活、是生命、也是革命。

思考文章


  • 《心體一技》── 吳偉碩 ( 梵谷 )
  • 《Psychophysical Acting-拋開技術,返回原點》── 黃家駒
  • 《太極,作為一種武術、表演訓練與藝行》── 黃家駒
  • 《甚麼樣的導演就需要懂得甚麼樣的演員訓練》── 吳偉碩 ( 梵谷 )
  • 《解構 Psychophysical 表演訓練》── 吳偉碩 ( 梵谷 )
  • 《Psychophysical Acting如何回應時代、市場和你的需求》── 黃家駒


延伸閱讀 ‧ 資料分享 ‧ 思考討論


針對藝術家赤貧問題

台灣藝文青年的勞動貧窮,與藝術教育的僵化

...藝術領域長期漠視藝文工作者的過勞,與低劣的薪資福利。早是許多藝文青年胸中之痛。許多藝文機構的雇主,常利用約聘、專案助理、實習生等名義徵才,給予低廉的薪資待遇,卻以「責任制」為名,要求青年藝文工作者們執行與正職相同的工作。甚至,某些機構徵求的「專案助理」,實際工作與加班時數還多於正職人員。

雇主時常用因為公司財務營運吃緊,竭盡所能地壓低人事成本,曾聽過的理由像是「新鮮人就該起薪低,因為我們還要教育他們」、「行政職不是什麼高門檻的職務,由誰做都行」、「員工不想做,再請就有了,會有人接受這薪資的。」
... 節錄
​
開啟原文網頁
藝術‧社會‧運動

藝術 vs 社會運動:從global aCtIVISm談起

...近二十年來,類似這樣的「計畫」、「行動」越來越多。先撇開這些行動究竟是「藝術行動」或是「社會運動」,無論如何,我們可以確認的是,越來越多藝術家選擇脫離藝術體制替他們圈限出來的領域、生產模式,更積極地介入更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現實。他們不再以製造「用來展示的物件」為終極目標,而更著眼於「過程」與「觀眾的參與」,嘗試著在公共領域中直接創造出「行動」與「情境」。這類作品往往和許多概念連結在一起,譬如關係美學(relational aesthetics)、社會實踐(social practice)、社群藝術(community art)、政治藝術(political art)、社會美學(social aesthetics)、新類型公共藝術(New Genre Public Art)。在這其中,不斷被喚起的關鍵字則是:行動主義(activism)、參與(participation)、社會承諾(Social Commitment)、限地制作(site-specific)、對話(conversation)、公民、民主、平等云云。

事實上,這幾年來,包括英語和德語界都開始關注這個現象。一方面,藝術史家開始爬梳這類型「藝術行動」的起源...
​... 節錄
開啟原文網頁

留言討論

© 2017  馬戲班  The Circus Drama. All Rights Reserved.